第1163章 第二次松锦之战(三)-《崇祯十五年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站在阵中临时搭起的望楼上,举起千里镜,清楚看到,阿济格的大纛还在原地,他本人连同他身边的数百精锐建虏白甲兵,依然立在旗下不动,但其他兵马,汉军蒙古旗却已经是在分批撤退。

    阿济格果然刚,也果然是猛将,身为王爷,居然亲自断后!

    只是后方这么一撤退,正在和明军激战的蒙古骑兵立刻就慌了,他们再也无心和明军战斗,纷纷后撤逃跑,战场局面瞬间崩溃,建虏后撤的队伍被忽然逃散的蒙古骑兵冲的纷乱,连阿济格的大纛好像也受到了波及。

    所有人都着急了起来,原本有秩序的撤退,登时就变成了你推我挤,抢夺道路的混乱……

    眼见弹压不住,留在原地的阿济格在众军的护卫下,也急忙撤退。

    阿济格一撤,情势就更是无法控制,建虏的撤退,眼见就要变成了一场大溃败……

    “敌败了,追击!”

    这是大多数人在看到这种情况时,最直接的想法。

    战场上的大胜大败,最大规模的杀伤,从来都不是发生在敌我面对面的激战中,而是发生在一方败逃、另一方追击的单方面的屠杀中。

    这种机会,是一方消灭另一方有生力量的最好机会。

    明末清初最有名的两个例子,一个高桥伏击战,另一个则是山海关之战,两战的胜利者都是建虏,通过这两战,建虏先后歼灭了大明和顺军的精锐主力,从而为他们进取中原,踩平了道路……

    相反的例子则是清末的太平天国。

    虽然太平天国曾经两次击破江南大营,也两次大败曾国藩,逼的曾国藩差点自杀,但几次战役却都没有能歼灭清军和湘军有生力量,致使对方在战败后,依然可以收拢败兵,拒守重要的城池,继续阻击,看似热热闹闹,战果辉煌,但其实华而不实,没有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。

    现在,建虏退兵,看起来各部争路,一片混乱,正是快速追击,扩大战果的绝佳机会,尤其是阿济格断后,如果能一战击杀或者是擒获阿济格,那就将是继逼的阿巴泰投降之后,大明又一个彪炳千秋的大胜利!

    这样的机会,千载难逢,如果错过,就有抱憾终生的可能。

    这也是战场之上,很多谨慎的主将会忽然失去冷静,命令追击的原因。

    如果是十年前,如果没有隆武帝临行前的叮嘱,孙传庭说不定真会命令骑兵大举追击,以擒杀阿济格,取得更大的战果。

    但今日,他却无比冷静,不管周围一双双热切的、呼喊胜利、想要追击的目光,他却没有着急下令,只是思索。

    “阁部,建虏败了,追啊!”副帅史可法抑制不住胸中的激动,向孙传庭请命。

    其他人也都是拱手。

    孙传庭却冷静,他摇头道:“阿济格退的蹊跷,可能有诈。传令,各部收拢战场,没有本督的命令,任何人不得擅自追击!”

    ----时间和实力都在我,结硬寨,打呆仗,步步为营,稳扎稳打,不冒险,不冒进,不给建虏任何机会,

    这是军机处的建议,也是隆武帝当日所说,孙传庭深以为然。

    ----其实对于诈败诱敌,孙传庭才是个中的行家里手。历史上,郏县之战时,孙传庭命令牛成虎诈败,将李自成诱入包围圈,随即伏兵四起,将李自成杀了一个落花流水,一口气追出三十里,只可惜为了抢夺战利品,各部陷入混乱,罗汝才又来援救李自成,李自成趁机杀个回马枪,两部合力,反败为胜,反倒是击退了官军。

    战后,孙传庭依军法斩了率先逃跑的副将萧慎鼎,罚左勷良马2000匹赎罪。

    这一世,因为朱慈烺的穿越,郏县之战没有发生,孙传庭诈败的手段,没有施展,但目光和定力,却没有改变,他隐隐觉得,阿济格的败退有些可疑,加上有隆武帝的叮嘱,因此,他宁愿放过这个追击大胜的机会,也不去冒险争功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对于孙传庭的命令,周边幕僚有人理解,有人不理解。

    信兵速速传令,旗帜摇动,用两种方式同时传达孙传庭的命令。

    不过还是晚了一步,见建虏败退,负责右翼攻击,已经杀红了眼的马科,刘良佐,高杰,王允成,王光恩部已经是追了上去---这几人中,除刘良佐马科外,其他人都是流贼出身,首次来到辽东,对阵建虏,心中杀敌立功的想法,远超一般的官军将领,他们都是宿将,战场嗅觉灵敏,见建虏败退,阿济格距离不远,正是擒杀阿济格,一战成名的好机会,他们怎么能放过?

    “杀阿济格~~~”

    明军骑兵奋勇追击。蜂拥向前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不好!”

    站在角楼上的孙传庭眼见军令还没有传出,马科等人就已经是追了上去,脸色登时一变,急忙又命令:“速派快骑,将他们追回来!再令虎大威、刘肇基,李过速去接应!,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求月票~~~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