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59章 多尔衮的无奈-《崇祯十五年》
第(2/3)页
最初,高鸿中遭到了猛烈抨击,那些不知情的建虏宗室都是愤怒,他们对高鸿中大加痛斥。恨不得将病中的高鸿中提到大堂来审问。
一片抨击之中,多尔衮却说:高鸿中是先帝老臣,智谋甚远,他的话,可议。
此话一出,朝堂立刻就安静了。
聪明人立刻意识到,高鸿中的奏疏,怕不是本意,而是辅政王的授意。
随后,多尔衮就高鸿中的密折,在一众宗室和重臣面前,细细分析,说到动情处,甚至是潸然落泪。
---辽南、鸭绿江、锦州,这三地今年以来,一直都有战事,南朝三面进攻,三面骚扰,我朝三面应对,都比较被动。
三面之中,祸害最大,距离大清根基最近的就是朝鲜,当年先帝就是因为平定了朝鲜,稳定了后方,然后才能进取整个辽东,继而夺下锦州,现在大清要想摆脱颓势,就非是讨平朝鲜不可。
然大清粮草和兵马都困难,过去,依靠百十几的田庄,锦州义州基本可以自给自足,但今年南军破坏了两地所有的田庄,并将汉人包衣全部掳走,锦州义州无法自给,以后必须得从盛京输送了。
锦州距离盛京遥远,即便是从海州广宁往锦州运送粮草,都会有相当的损耗,而从情势来看,锦州义州将是明国下一个重点进攻之地,其兵马一定会越来越多,一旦明国兵围锦州,大清连救援的钱粮也是拿不出。
锦州义州已经是难守,我多尔衮无能,唯一能想到的办法,就是遵从高鸿中的谋划,暂时从义州锦州撤退,集中兵马,讨伐朝鲜,解决后顾之忧,主守辽东,以待来时,如果你们不同意,我宁愿现在就辞去辅政王!
此话一出,满堂皆惊。
---睿亲王,这是以辞职相要挟啊。
虽然多尔衮主政起来,豪格一系一直不服,但其他派系,却渐渐为多尔衮慑服,且现在的烂局,除了多尔衮,怕也再没有人能挑起来……
……
随后,一直默默无语的多铎,第一个站了起来,面无表情的说,避敌锋芒,暂时隐忍方是上策,他支持辅政王的计划。
接着,原本在这个事件里保持中立的礼亲王代善,也对多尔衮表示了支持---他没有说支持放弃锦州,但既然全力支持多尔衮继续为大清的辅政王,那也就是间接的支持多尔衮从锦州撤兵的决定了。
只有济尔哈朗依旧一言不发。
眼见就要形成决议,一个人的声音忽然冒了出来,那就是被禁足的豪格。
自从乌克尔河之战后,豪格因为要承担战事失败的责任,又因为顶撞辅政王多尔衮,因而惹的福临小皇帝大怒,将豪格无限期的禁足,因此,豪格虽然还是大清的肃亲王,但却没有办法直接参与大清的政事和军情,整天被困在王府中,除了发怒牢骚,日夜诅咒多尔衮,再没有其他事情可做。
虽然是禁足,但朝堂上的重大军政消息,豪格依然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,所以在听闻快要病死的高鸿中忽然上了密折,建议从锦州撤军时,他立刻就勃然大怒,他知道,高鸿中才没有这样的胆子呢,都是多尔衮授意和捣鬼,于是他也立刻和府中幕僚商议,连夜写了一封密折。
密折中,豪格慷慨激昂,痛斥多尔衮主政的无能,又说,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先帝好不容易创下的基业,被多尔衮毁于一旦。多尔衮无德无能,阿济格胆小怕死,有负先帝的重托,没有能力守卫锦州,他豪格愿意担起这个重任,率领正蓝旗去守锦州,他有信心也有能力为大清守住辽西的咽喉,不使明兵进入一步。
如果做不到,就请治他的死罪!
豪格的奏疏,迅速掀起了波澜,原本被多尔衮压制的反对声音忽然又多了起来。
这时,又一人的折子到了多尔衮的面前。
却是多尔衮的一奶同胞的亲哥哥、镇守锦州的英亲王阿济格。
阿济格的密折很直接,那就是他不认为锦州义州不可守,只要朝廷在来年开春,速速拨调粮食,再组织一万名汉人包衣,重新派驻到义州锦州屯田,一到两年的时间,他就能恢复两地的生产,
锦州可战之人有三万,大炮三百余门,城池坚固,如果这样的地方都能放弃,那大清还有什么地方不能放弃的?
最后,阿济格说道,锦州是无数的大清勇士,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,他不能无视他们的牺牲,将锦州轻松放弃,同时他对坚守锦州信心十足,因此,他绝不会放弃锦州,带兵从锦州离开的。
就算是死,他也要死在锦州!
阿济格的密折,等于是打了多尔衮的脸。
豪格一派和不同意从锦州撤兵的宗室朝臣,都是暗暗欢呼。
……
多尔衮脸色阴沉。
阿济格的密折,在他的预料中,但又出乎他的预料。
预料的是,阿济格一定会反对,没有预料的是,阿济格的言语竟然这么的激烈。
这中间,他数次派人到锦州劝说阿济格,看起来,一点效果都没有。
扣下阿济格的密折也没有用,因为阿济格还会继续上折子。
糊涂!
阿济格只看眼前的锦州,不从整个战略全局考虑,而且不听劝阻,执意上疏,这让多尔衮十分痛苦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