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2章 修建棱堡-《崇祯十五年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朱慈烺摇头:“一点都不多,比起建虏掳掠我大明百姓,抢劫钱粮的损失,八十万两不过是九牛一毛。十二年之后,保定河间等地的城池,受损颇重,非大修不可,换句话说,这笔银子终究是要花的,花在今年,正是合适。”

    凌义渠不再问,向太子一礼,退下了。

    朝臣小声议论。

    又有一人出列,却是四辅蒋德璟。蒋德璟脸色无比严肃,拱手问道:“殿下,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,对殿下的深谋远虑,以备万一的二道三道防线,臣是赞同的,但臣要问的是,京畿之地皆是平原,无险可守,通州,三河,香河三地相距甚远,第二道防线要如何构筑?如果不能构筑,又谈何防线?另外,八十万两银子,不用在长城和京畿,却要在用在内陆州县,这一点,还需要殿下再说明。”

    朱慈烺心中感激,蒋德璟不讲大道理,直接切入实题,其实已经是对他的支持了,朱慈烺点点头,肃然道:“平原防守,确实不易,所以需要早做准备。当长城有警时,不管建虏有没有入塞,各地官府都要坚壁清野,将百姓们迁到城中,同时挖断所有联通的道路,实施戒严,预防最坏情况的发生。通州,三河,香河三地,还有武清,天津,今年都要加高城墙,城外挖掘壕沟,收集粮食,招募社兵,做战时准备。”

    “其次,依照当年徐光启的建议,在通州,三河,香河三地相连交叉之处,修建当年徐光启提议的铳堡(棱堡),这种铳堡在蓟州南原已经做过了尝试,效果很好,我以为,值得在京畿地区推广,可以在道路要点设置,将各自为战的通州,三河,香河连为一体,令建虏无法轻松通过。京营参谋司作出测算,大约需要修建十二处,每处五百军士。如此,就可以对建虏形成相当的障碍。”

    关于棱堡的建设,朱慈烺想了很久,也探测了很久,最初的计划,是在容易被建虏突破的长城关隘的后方修建棱堡,形成第二道防线,后来发现是不可能的,不说长城远离人员密集地区,在其后方修建棱堡需要动员相当的人力,且长城关隘一旦失守,对方占据高点,居高临下,棱堡的威力会损失大半,如果是在崇山峻岭之上,将长城改建成棱堡,需要的人力物力成倍增加,不是现阶段大明财政可以承受的,且建虏依然可以绕过,从这一点来说,在长城附近修建棱堡是无用的。

    三河,通州,香河相距不过百里,都是平原,距离京师都在百里之内,不需要多,只要十到十二处,就可以将三城连成一体,将京畿平原基本截断,令建虏无法快速通过,因此朱慈烺想来想去,决定将棱堡建立在第二道防线--此一想法,正契合徐光启当年的建议,于京师周边修建“铳堡”令建虏无法靠近和逾越,不过不同的是,徐光启当年要求的是二十四处,朱慈烺权衡利弊,决定修建一半。

    “第三,一旦长城不幸被建虏突破,撤退的兵马和京营的援兵,要优先退往通州,三河,香河,和原有的守军共同防守,配合铳堡切断道路,令建虏无法轻易攻克和快速通过。建虏获取不到粮草,困在京畿地区的时间越长,我大明的胜算就越高……”朱慈烺道。

    “徐光启当年确实提过铳堡,但朝廷认为花费太过巨大,有华而不实的嫌疑,因此放弃,最大的疑问,小小五百人真能挡住建虏大军吗?”这一次发问的是三辅谢升。

    徐光启虽然已经致仕,且已经病故,但他的名号在朝堂中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,对徐光启所学,即便是顽固派,也都是赞同的,当年徐光启提议在京师周边修建棱堡,拱卫京师,朝廷基本是同意的,只不过因为银两问题,最后被束之高阁。

    谢升当年是御史,对这个问题有过研究,因此他立刻发问。

    “铳堡以火器为主,分上下两层,能抵御大炮的猛轰和敌人的重兵攻击,我以为,徐光启当年的判断到今日依然正确,但使铳堡修建完毕,敌人若想突破,非付出三倍到四倍的伤亡代价不可,”朱慈烺道:“因此在通州,三河,香河,三地之间建设十二处的棱堡,将这三地连同京师和天津,形成第二道防线,对建虏绝对能形成有效的阻碍,而时间就是战机,当建虏在京畿困顿时,我大明可以调集更多的勤王之师,在第三道防线形成兵力优势,因此我认为,在京畿地区修建铳堡是非常合适和需要的。”

    “棱堡只五百人,能守住吗?一处铳堡由需要多少银子?”谢升再问。

    “五百人的棱堡,方圆两百步,造价两万两银子左右,五千民夫,三个月就可以建成。至于功效,我已经说了,建虏若想攻陷,非付出三到五倍的伤亡不可。”朱慈烺道。

    谢升不再问,但眼神却怀疑。
    第(2/3)页